当前位置:找作文 >作文大全 > 正文

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原文讲义

2022-03-30 20:21:08 18

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原文讲义图片

引导语:有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《答司马谏议书》,这首诗大家了解哪些?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原文讲义,欢迎大家阅读学习。

1、作者王安石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。

2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:王安石变法,遭保守派反对,司马光就曾一再写信给王,要求恢复旧制。王安石针对指责,写信作答,驳斥了保守派的指责,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。

3、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:驳论点

4、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:

先确立对方无可反驳的立论原则:名实相符;接着从对方来信中概括出五大罪名,树立标靶;然后辨明名实,以变法事实与对方强加的罪名对照,说明名不副实,从而驳倒对方的谬论。

5、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:柔中寓刚,语言委婉有礼,意志坚决果断。

6、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:

(1)故今具道所以,冀君实或见恕也:所以现在详细说明原因,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。

(2)今君实所以见教者: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

(3)至于怨诽之多,则固前知其如此也: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,那是我在变法之前就料到会这样的。

(4)人习于苟且非一日: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

(5)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、同俗自媚于众为善:士大夫们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、符合流俗、讨众人的欢心作为处世的良策。

(6)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: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。

7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:

(1)虽欲强聒,终必不蒙见察:喧扰;表动作的对象,指自己

(2)重念蒙君实视遇厚:看待

(3)举先王之政,以兴利除弊:施行、推行

(4)盘庚之迁,胥怨者民也:相与、一起

(5)辟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:驳斥,抨击;佞的假借字

(6)未能助上大有为,以膏泽斯民:施恩泽,名词作动词

(7)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:做事,动词

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原文译文创作背景

【原文】某启:昨日蒙教,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,而议事每不合,所操之术多异故也。虽欲强聒,终必不蒙见察,故略上报,不复一自辨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,于反复不宜卤莽,故今具道所以,冀君实或见恕也。盖儒者所争,尤在名实,名实已明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今君实所以见教者,以为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,以致天下怨谤也。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,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,以授之于有司,不为侵官;举先王之政,以兴利除弊,不为生事;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;辟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。至于怨诽之多,则固前知其如此也。人习于苟且非一日,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、同俗自媚于众为善,上乃欲变此,而某不量敌之众寡,欲出力助上以抗之,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?盘庚之迁,胥怨者民也,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。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,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,未能助上大有为,以膏泽斯民,则某知罪矣;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为而已,则非某之所敢知。无由会晤,不任区区向往之至。——选自《四部丛刊》本《临川先生文集》【译文】安石敬白:昨日承您来信指教,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,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,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'方法不同的缘故吧。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,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,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,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。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,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,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,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。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,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,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。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,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,惹事生非制造事端,聚敛钱财与民争利,拒不接受反对意见,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。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,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,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,这不是侵犯官权;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,用来兴办好事,革除弊端,这不是惹事生非;替国家整理财政,这不是搜括钱财;抨击荒谬言论,责难奸佞小人,这不是拒听意见。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,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。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,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,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,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。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,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,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,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?商王盘庚迁都时,连百姓都埋怨,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。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,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,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。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,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,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,那末我承认错误;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,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,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。没有机会见面,衷心想念和仰慕您。【创作背景】熙宁元年(1068年),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:“当今治国之道,当以何为先?”王安石答:“以择术为始。”熙宁二年,宋神宗问王安石:“不知卿所施设,以何为先?”王安石答:“变风俗,立法度,方今所急也。凡欲美风俗,在长君子,消小人,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……”熙宁二年(1069年)二月,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,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。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“青苗法”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,然“少取与多取,犹五十步与百步”,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,公开指责安石“掊克财利”,舍“尧舜知人安民之道”,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,说他:“置诸宰辅,天下必受其祸”。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,神宗说:“更张法制,于士大夫诚多不悦,然与百姓何所不便?”文彦博说:“为与士大夫治天下,非与百姓治天下。”第二年,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——《与(王)介甫书》责难王安石“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,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”,“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”,“今介甫为政,尽变更祖宗旧法,先者后之,上者下之,右者左之,成者毁灭之,弃者取之,矻矻焉穷日力,继之以夜不得息。……”,“今介甫为政,首建制置条例司,大讲财利之事,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,淮,欲尽夺商贾之利,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,使人愁痛,父子不相见,兄弟妻子离散。……”,“或所见小异,微言新令之便者,介甫辄艴然加怒,或诟骂以辱之,或言于上而逐之,不待其辞之毕也。明主宽容如此,而介甫拒谏乃尔,无乃不足于恕乎!”。他还列举实施新法“侵官”、“生事”、“征利”、“拒谏”、“致怨”等弊端,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,恢复旧制。王安石则写了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回复:“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,未能助上大有为,以膏泽斯民,则某知罪矣,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为而已,则非某之所敢知。”后来两人完全绝裂,司马光跟皇帝辞职,隐居洛阳专心撰写《资治通鉴》。

标签:宋代诗人王安石

标签列表
热门文章